水城区文化馆一楼图书馆内,墨香与书香交织,宁静中蕴藏着思想的涌动。刚一进门,几块醒目的展板便映入眼帘,其中一首名为《大高原》的诗选置于其间,“鹰高扬白云之旗,孤傲地翱翔在群山之巅,那唳声让群山一阵颤栗。”作者王鹏翔指着诗歌上面配的图片说,“这就是我的家乡。”作为水城区成长起来的作家、现任市文联副主席、市作家协会主席的王鹏翔炒股入门知识配资平台,他的“根”深植于这片土地,他的笔记录着这片土地从“煤都”旧影到“凉都”新颜的蜕变。
“每一个作家都有一个心灵故乡。”他缓缓道,“每一个作家的作品都离不开滋养他的土地,我在这里出生长大,这里的山水人情,是我创作不竭的源泉。作家们写爱情、友情、亲情还有乡情,这些都是永恒的、能引起共鸣的主题。我写水城的风景、民俗、人物,就是想让家乡被看见。”然而,记忆中的家乡,也曾被厚重的煤灰所笼罩。他清晰地记得转型前的阵痛:“过去,无序的小煤窑、土法炼焦炉遍地开花,污染触目惊心,地质灾害频发。”即便后期开采趋于有序,生态环境已然伤痕累累。那时的水城,如同他心中一颗被尘埃覆盖的明珠,光芒黯淡。
展开剩余67%“中国凉都”品牌的横空出世,如一股强劲而清新的风,吹散了历史的尘埃,也吹活了水城的生机。优美的野玉海国际旅游度假区、壮丽的北盘江峡谷……水城区及周边的奇山异水褪去尘封,从默默无闻到游人如织。文旅产业强势崛起,避暑经济火爆异常。“民宿一房难求,租金水涨船高。”王鹏翔分享了自己的切身体会,“我们家在城区的空置房也改成了避暑房,招待了许多外地游客。不仅带来了经济收益,更打开了家门,结识了天南地北的朋友。”这朴素的“家经济”,正是“凉都”品牌惠及千家万户的生动缩影。
经济的脉搏在清凉中强劲跳动,更让王鹏翔欣喜的是城市面貌与内涵的升华。“凉都”品牌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气候概念,正发展为集避暑胜地、康养胜地于一体的文化品牌。水城区作为六盘水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活力在消夏文化节、马拉松的激情中,在彝族火把节的烈焰里,在苗族跳花节的绚丽下,在布依族长桌宴的欢歌笑语间,被彻底激活。这些根植本土的文化活动,如同古老土地上绽放的青春花朵,散发着蓬勃的生命力。
经济的发展也为文化繁荣提供了土壤与动力。“可以说,我们本地的文化也随着‘凉都’的发展而被‘激活’了。”近年来,水城区乃至六盘水的作家队伍显著壮大,涌现出一批以王刚、熊生庆等为代表的年轻作家。王鹏翔的言语中充满对后继者的期许与赞赏,“他们都围绕凉都的山山水水、风土人情在创作,将凉都文化推向更远的远方。”近年来,六盘水的贵州省作协会员增长到160名左右,中国作协会员从4名增加到9名。这支日益壮大的队伍,共同书写着新时代的“凉都故事”,在文字中构筑起坚定的文化自信,形成推广“凉都”品牌的良性循环。
“凉都就像一颗明珠,拂去蒙尘后大放光彩。”王鹏翔表示,将继续号召作家们深耕家乡沃土,深掘民族民间文化这座富矿,积极邀请全国文学名家前来采风,借助他们的影响力,在国家级重要报刊上为凉都放歌,发出更响亮的声音。“未来,也希望能打造出一个我们自己的文化品牌,持续托举六盘水的文化高地。”
二十载光阴流转,依托“中国凉都”的品牌力量,六盘水成功洗尽铅华,水城区也在这股浪潮中展现出被遮蔽已久的山水灵韵与文化珠光。它不再仅仅是地图上的一个坐标,而是一块因青春活力而闪闪发光的文化磁石,吸引着世界的目光。这颗曾蒙尘的明珠,在无数像王鹏翔这样的文化守望者和年轻创作者的笔下,被时代清风温柔拂拭,折射出属于自己独特而青春四溢的璀璨光华。
来源 微凉都
编辑 郭立
二审 刘定珲
三审 孙勤炒股入门知识配资平台
发布于:贵州省恒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